論文成果
建築藝術研究所87~107學年度教師指導研究生完成之論文概況表
畢業 學年度 |
指導老師 |
研究生 |
論文名稱 |
---|---|---|---|
110 | 王為河 | 陳冠丞 | 外意內識的建築象 內省片段及廣義空間表現的搓合與折衷 |
潘幸鈺 | 域為建築/類境無為,為無自在 | ||
鄭乘騏 | 陳政凱 | 樹域─以樹木概念為型之場域建構,建立豐富情感體驗與連結關係 | |
109 | 曾旭正 | 蕭婉倫 | 以竹藝推廣作為社區營造課題—臺南關廟新光社區的十年經驗 |
汪文琦 | 林演純 | 春風化雨-臺南六甲「居廣居」庭園設計 | |
蔡采綾 | 臺灣社區協力農業的發展與運作——以洄稻佳里、臺南鄰菜與臺中布拉姆田莊為例 | ||
鄭乘騏 | 李若綺 | 日夢之地-邊緣性空間的影像與探討 | |
廖婕妤 | 《明新鋼模》:工廠頂層的日常想像與練習 | ||
蘇哲緯 | 火燒厝-與蓋婭共存 | ||
108 |
王為河 |
陳玟茹 | 未竟建築-離境下的存有 |
詹益驊 | 存有的境域 | ||
汪文琦 |
李蕙君 | 田園城市的未來想像-以台南市善化區為例 | |
曾姵嘉 | 中國傳統聚落形式之探討——以臺南市大崎聚落為例 | ||
蔡郁青 | 另類農食網絡運作中的協作機制:以溪底遙學習農園為例(2003-2019) | ||
107 |
王為河 |
鄭宇程 |
物在物外 - 慢性建築/建築只不過是慢性崩解下的一種偶然
|
張茗傑 | 建築未形—格化 | ||
陳冠榮 | 看似建築 卻是空域-一種互存下的所在 | ||
曾旭正 | 王昭雅 | 用風土釀成的青年組織-新港文教基金會「新港誼」為例 | |
汪文琦 | 王伯彥 | 老屋再利用與社區意識之凝聚―以新化老街的老屋再利用為例 | |
106 | 王為河 | 馬碩澤 | 究竟的存在 存在的建築 |
呂理煌 | 黃美玲 | 動與不動下的窩空間-微觀分境堆砌而成的容器 | |
許士庭 | 凝聚的乘載場-探索建築繁殖場西側戶外空間維度之開展 | ||
徐健傑 |
帶著建築去旅行-身體、環境、感知 探測器
|
||
邱康峻 | 老院新生-以台南仕安里三合院護龍活化為研究 | ||
曾旭正 | 張仲任 | 進擊的彩繪村-從藝術與社造角度的另一種思考 | |
曾旭正∕
汪文琦
|
林紀吟 | 協力平台在社區營造過程中之作用-以白米社區為例 | |
汪文琦 | 張凱喬 | 遺失的中國傳統建築內涵-以陽宅風水觀點看清領時期迄今之北埔姜家 | |
105 | 王為河 | 曾耀寬 | 建築延域-建築促使我遠行而我終將歸返了結 |
李明憲 | 建築表體-建築擬仿與再現下的回歸 | ||
林楷珮 | 形而赴始 | ||
楊孟璋 | 虛體建築 | ||
曾旭正 | 李慧玲 | 建築我們的公共-以台江文化中心公民參與為例 | |
黃盈瑄 | 用繪本營造社區-臺南後壁仕安社區及相關經驗 | ||
汪文琦 | 黃歆淳 | 妖的空間―論蜘蛛精在《西遊記》之家屋 | |
104 | 王為河 | 江政龍 | 相的徘徊之狀 |
史維則 | 所在.存在.此在 | ||
呂理煌 | 王婉柔 | 坡之遊島-以身體性閱讀建築繁殖場前草坡之再實踐 | |
陳思涵 | “島‧域”–論建築繁殖場前場域之凝聚與再擴張 | ||
曾旭正 | 吳佳螢 | 鼓動社區活力─台南大崎竹鼓班的營造經驗 | |
陳星瑋 | 校園如何永續-南藝大協力永續校園經驗反思 | ||
周軒睿 | 從社造到造社—台南仕安社區的營造經驗 | ||
林建叡 | 從計劃書到實構-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設計實踐經驗 | ||
汪文琦 | 曾國維 | 台中市「東海幫」中庭式集合住宅之研究 | |
譚文慧 | 城市精神:明清時期臺南府城空間與城市儀式 | ||
何銘偉 | 影像時間:《童年往事》回憶的超越性 | ||
103 | 王為河 | 薛舜鴻 | 墬形下的建築 |
游振楷 | 很像建築-我無法阻止建築變得不像建築,所以只好讓建築越來越像建築 | ||
彭詩渝 | 存在裡發生的事與徘徊在建築的存在及徹底地給予發掘的存在 | ||
張理淳 | 建築其後-自然之下的空間延伸 | ||
戴偉恩 | 建築形為與型為 | ||
呂理煌 |
顏妤真
|
「丘壑」-探討藝術介入環境之實踐以政大校園東端點為例 | |
蔡俊民 | 鎖構件•組空間•造層次-南台灣小型連棟透天厝空間的重新定義 | ||
劉佳豪 | 轉置在場意識慣性─無作為亦無具名 | ||
黃一恭 | 生活場域─「騎樓印象」之轉置與重現 | ||
游騰延
|
行動建築-置入於機械上的生活與工作 | ||
徐莘
|
場域酵母-漫遊者的動態詮釋政大東側校園創作探討 | ||
林楷軒 | 站・亭-邊界尋找的內聚與擴張 | ||
曾旭正 | 解雯婷 | 不只是集貨場-臺南大崎社區核心場域形塑經驗 | |
凌詩怡 | 打開農村這本書-臺南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 | ||
梁舒婷 | 回到月世界-高雄市田寮區崇德社區發展協會投入社區營經驗 | ||
周美吟 | 公所也社造?!─臺南市推動公所社造化的經驗 | ||
汪文琦 | 李坤奕 | 意識中的自然性空間與場所-以宋澤萊魔幻現實小說為例 | |
102 | 王為河 | 游家銘 | 「型形」-種種堆置意識下的整體與個體之自性 |
張鈞期 | 建築物性 | ||
林家旭 | 未明的建築 | ||
宋恆興 | 建築之有始於存在之無 | ||
呂理煌 | 蘇峻毅 | 浮界-經驗加疊下的感知迴授與投射 | |
游雯嵐 | 棲,夢巢─以台東美術館大樟樹為築夢起點 | ||
郭秉泓 | 隙曲 — 空間奏鳴與自然協奏 | ||
吳志強 | 敞邊緣 — 視域外的構築行為 | ||
張復嘉 | 庇護的日夢─構築共同食飲的生活場域 | ||
洪逸薰 | 共感構造-符碼作用下的共感構築 | ||
曾旭正 | 李安慈 | 當社區營造遇到藝術 | |
吳易霖 | 長出來的社區藝術學習基地-台南善化沒有角學堂經驗 | ||
翁雅雯 | 村是美術館、美術館是村—台南土溝藝術場域擴張經驗 | ||
巫宛萍 | 逗陣巡庄頭藝術踩街經營溪州農鄉經驗 | ||
101 | 王為河 | 陳孟毅 | 建築的在與不在 |
林思齊 | 被建築 | ||
李瑾如 | 建築的自性 | ||
呂理煌 | 林雨祥 | 天空之埕 ─「聚‧場」易殖與重現 | |
王士豪 | 空中花園 ─ 微‧間 轉換 | ||
曾旭正 | 魏婉如 | 當社造碰上永續-台灣鄉村社區邁向生態社區的挑戰 | |
徐瑞陽 | 讓校園的老房子說故事-台南後壁二校日式宿舍活化的經驗 | ||
汪文琦 | 文起明 | 劇場作為城市論述的創作─從浪漫主義到日本反近代思想─以三個舞台 | |
100 | 王為河 | 莊志遠 | 建與築─重返自然與至然間的次序 |
洪筱淳 | 讀動建築─置身在踰越出既成的自我之中的形為空間 | ||
王攸文 | 返衍建築─空間漫步下的再現 | ||
鍾韻憲 | 蜉蝣著微觀─建築間隙下返思-域的全然與自身 | ||
郭明瓚 | 後建築 | ||
邱崑銓 | 建築存在與虛在 | ||
呂理煌 | 吳崑瑞 | 材景中的庇護所:田間生活場域之再建構 | |
林鍵樺 | 嬉遊境─老屋治化之空間串聯與穿越 | ||
王國信 | 「四季」轉換—皮層下的流動空間 | ||
吳緯鴻 | 框架中之生活場域的併置與交疊 | ||
曾旭正 | 蔡佳吟 | Country Road誰來牽手?台南土溝社區「牽手路」空間營造經驗中的溝通 | |
王方怡 | 建築不只是蓋房子─台灣推動兒童建築之行動芻議 | ||
林信易 | 不只是工作:以工作假期模式推動後壁校園營造 | ||
黃啟軒 | 老樹、泥土、大象、遊樂園-以臺南市善化國小藝術介入課程為例 | ||
汪文琦 | 王進坤 | 空間複寫與停格─以記錄艋舺謝宅為例 | |
99 | 王為河 | 呂兆民 | 內我建築─空間的自體境地 |
王雲龍 | 遇境建築─自體與自然延伸下的場域與邊緣之境 | ||
嚴仕旻 | 層建築─還原身體與量體的原始性建築空間 | ||
林寗軫 | 複述空間下的複層建築 –以側境身體思考主體意識存有與虛無 | ||
邱裕盛 | 衍擬蔓生─以一種鏈結的建築斯為探索邊域擴張的空間寓意 | ||
呂理煌 | 張家榮 | 空間原形─初始空間的研擬再詮釋 | |
郭振銓 | 渲染邊界─三合院邊緣場所之活化與再建構 | ||
曾旭正 | 楊涵雅 | 咱的所在咱的生活─台南市土溝社區牽手路營造經驗 | |
王鼎元 | 打造藝術農村─MIGA藝文空間的營造經驗 | ||
98 | 王為河 | 林祐新 | 建築時境下的解離與意識反身─線與體的多維性演練 |
曾紹航 | 拓境下的流體建築─擬仿下的建築行為與意識流變 | ||
鄭孟鴻 | 空間離境下的建物返境 | ||
莊明哲 | (),建築的不可見─空間解域下建築與自然的實存 | ||
呂理煌 | 陳育榮 | 雜草精神─於植物知覺場域中行進 | |
曾敬淳 | 「果毅田間遊戲夢」:土地、感知與記憶 | ||
許義翔 | 「光」的變奏曲:物件殖入的場域變異 | ||
梁賴昌 | 空間摺疊─蒙太奇的場域漫遊 | ||
陳建志 | 瓶躍絮語─轉治物性的場所建構 | ||
江冠勳/
王為河
|
許筱萍 | 建築「隱風格」之類型研究─以密碼學加密模式為例 | |
江冠勳/
陳珍勳
|
洪傳勝 | 建築空間中幽默詮釋之形式操作研究:以喜劇藝術為例 | |
王為河/
陳珍誠
|
吳宏璘 | 單元群聚模式下建築空間形式研究─以結晶學中晶體形態生成機制為例 | |
梁舜斌 | 建築空間中流動形態研究─以流體力學為例 | ||
江冠勳/
王為河/
顧世勇
|
陳冠維 | 建築虛誑─關於道具魔術轉化為「錯幻感建築」中的迷化表演 | |
江冠勳/
陳珍誠/
王為河
|
李佳玲 | 建築表面與空間織理之研究─以服裝立體剪裁之剪縫立構為例 | |
曾旭正 | 邱榮漢 | 大學與社區的藝術營造─台南大崎社區營造經驗的啟發2007-2009 | |
賴永祥 | 找回失落的環境營造主導權─菁寮國小、新東國小、後壁高中三校參與式營造的僱工購料經驗 | ||
李亞樵 | 行動式規劃在農村─以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「水水的夢」為例 | ||
97 | 王為河 | 周時雍 | 建築相位下的空白與空間虛意中的歸返 |
游云旨 | 隱藏著。呼吸─建築中的蒼茫與滯留性 | ||
張豪心 | 未竟之境─無邊之境下的複述建築 | ||
呂理煌 | 王俊淵 | 空間中的「留」與「流」─探究空間的組成:以麻豆鎮總榮里柚香學堂廢棄鴿舍改造為例 | |
劉宗鑫 | 守樞室 社區心─以麻豆鎮總榮社區藝巷改造計畫為例 | ||
戴翰泓 | 維間轉換 | ||
楊淨伍 | 域外插枝 : 邊緣空間的場域建構 | ||
陳冠宏 | 日夢練習曲 : 大竹故事屋的遊興間奏 | ||
江冠勳 | 吳佩真 | 破壞形變下空間視覺似動感之類型研究─以物體自然受力為例 | |
曾旭正 | 陳昱良 | 稻草人成長記─台南土溝農村社區營造之協力經驗 | |
張龍吉 | 手牽小手─臺南藝術大學、後壁高中、菁寮國小、新東國小合作推動參與式環境營造經驗 | ||
黃俊豪 | 在農村看見藝術:台南土溝農村「社區藝術」之經驗 | ||
96 | 王為河 | 沈宏霖 | 逼視、游離—已游離思維探索建築紋理下的構成秩序 |
黃昭閔 | 遇然+建築:隨遇形境構成下建築的自然與自我性 | ||
賴俊甫 | 方塊森林:建築的時間複寫 | ||
江冠勳 | 車守彬 | 建築類生物遺傳變異空間型式研究─以分子生物學中基因突變機制為例 | |
賴郁杉 | 建築空間中形態簡化模式之轉化研究─以漢語文字件化與詞句縮略為例 | ||
曾旭正 | 程琦臻 | 阿嬤的「私房創藝」:台南縣土溝村女性參與社區營造之嘗試 | |
林文浃 | 營造社區的藝術:土溝農村美感歷程(2001─2006) | ||
蔡嘉信 | 草地所在三百冬:清代至1970年代土溝農村地景之變遷 | ||
徐佳伶 | 今天不在教室上課─歡雅、東興、菁寮三小學參與式營建融入環境教育課程 | ||
95 | 王為河 | 王良銘 | 直線乍裂下的空間隱喻─現象與實驗交織下的直線空間創作 |
王秉晟 | 還境下的延存─以側境凝仿的建築思維探索互為主體的相應寓意 | ||
黃郁仁 | 多邊量體思維下的體現與脫意─由記憶客體的紀錄與轉化談創作的共思性 | ||
楊哲凱 | 併置下的微離─重複的平行思維逸出鏡像水平的空間節奏 | ||
楊有富 | 「缺位」—離形下的空間視域 | ||
呂理煌 | 陳建智 | 穀倉空間再生論述—以官田陳宅穀倉空間改造為例 | |
黄宏毓 | "環境&身體性"之空間對話劇本—以建築繁殖場後山創作為例 | ||
黃廣華 | 浮現的記憶.浮動的表情─以建築繁殖場東邊斜坡為實踐場地 | ||
周孫江 | 「界‧現」—邊緣場域中的對話 | ||
江冠勳 | 盧俊彥 | 可變動空間元素─以昆蟲外骨骼機構作為建築構造形態之研究 | |
謝琬婷 | 建築空間形式操作中性別特質之研究—以陰性特質為例 | ||
曾旭正 | 呂耀中 | 「動手營造咱的所在」─台南縣土溝農村自立力營造經驗 | |
94 | 王為河 | 呂秩姍 | 緩-閱讀緩步意識下的延遲空間與建築思維 |
黃淑媖 | 複象:經由相同形體所引發的多重建築思維進而重返同中帶異的建築型體 | ||
梁瀞文 | 形境下的止境:探索不完整意識的內在性 | ||
吳明鐘 | 互文─流變的建築思維 | ||
呂理煌 | 陳宣誠 | 築巢&破殼─置入性場域的建構與發生 | |
江冠勳 | 劉珍貴 | 動態美學與建築空間形式操作之研究-以行草書法藝術為例 | |
曾旭正 | 鍾蕙鄉 | 新校園的『新』—新校園運動之設計表現的創新性分析 | |
93 | 王為河 | 楊文全 | 透明性-以領域關聯建構透明知覺的空間感官 |
李俊賢 | 回憶明天─數位後像的閃現與凝仿記憶、脫殼心境後的真實空間 | ||
蘇哲甫 | 滲入的凝視-從孔隙空間的構成與延續談建築的隱喻性 | ||
簡志仰 | 共構的思維-原型與域變 | ||
呂理煌 | 鄭淵仁 | 「木馬出城記」─試述筆者歷年創作之演進與心得 | |
羅偉銘 | 拓蠻季 | ||
陳恥德 | 2004威尼斯建築雙年展「建築繁殖計畫」紀實錄 | ||
江冠勳 | 鄭詔仁 | 光知覺與建築空間形式操作之研究:以光學運動法則及心理知覺建構與轉化為例 | |
邱博舜 | 陳德如 | 羅斯金《建築七燈》中的思想之研究 | |
曾旭正 | 蔡炅霖 | 工程中遇見孩童:竹門國小參與式營造對空間專業的啟發 | |
許懷之 | 校園工地的學習單-竹門國小參與校園營造之空間學習歷程 | ||
92 | 王為河 | 吳金福 | 新定向建築:量體建築不再因美學而左右,而是因"定向"的轉移與思維而造 |
詹孟瑜 | 逐樂園-建築的魔幻與詩性 | ||
范永祚 | 沖與和-建築二元性對立的融合型態 | ||
黃宣穆 | 內建築:從外在的操作形式改變自我內在的思維模式 | ||
賴泓吉 | 形境建築:形式與心境間的交互作用 | ||
林益清 | 讓位:空間讓位下的虛與實之創作 | ||
曾旭正/
呂理煌
|
吳志文 | 建功社區林域空間拓殖計劃-屏東縣新埤鄉客家聚落社區營造紀實 | |
江冠勳 | 許郁菁 | 音樂調性理論與建築空間形式操作之研究-以巴赫與亨德密特之賦格曲為例 | |
龔義欽 | 複雜動態建築空間形式研究─以非線性動力學中碎形理論為例 | ||
張祥鎬 | 由電影文本系統觀念的形態轉化分析以探討空間形態組構之研究—以彼德.格林那威影片為例 | ||
賴芷儀 | 歷史性空間再利用詮釋指向-以博物館化之文化空間為例 | ||
古詩玄 | 建築空間中形式操作之流行預測研究—以未來學及流行理論轉化及建構建築風格趨勢 | ||
江冠勳/
魏光莒
|
趙延湘 | Bernard Tschumi的建築思維-以現象學的「身體空間」觀念分析事件概念 | |
91 | 王為河 | 翁廷楷 | 意識的建築─一種自我邊緣意識的探索與成形 |
范綱城 | 形旅建築 | ||
莊國楨 | 形與態的不完美轉化:形態運轉下對建築的詮釋與定義 | ||
李郡斌 | 重構建築:從擺置的行為探究自我的建築本質 | ||
朱伯晟 | 思維建築:建築意境中的感官性與精神性 | ||
許棕宣 | 場域建築─事件與對象交叉思考的空間邏輯 | ||
呂理煌 | 薛志弘 | 記憶的容器 | |
楊尊智 | 文賢油漆工程行改建計劃─領域的跨越與建築試驗 | ||
陳宇哲 | 廣場發展與生活營塑─以建築繁殖場為例 | ||
黃彥愷 | 插隊落戶─繁殖場的共同複體記憶 | ||
鄭博仁 | 突破邊界與空間場所的營塑 | ||
江冠勳 | 關哲祥 | 包裝建築‧建築包裝─以包裝概念轉化建築空間型態之操作 | |
羅文言 | 建築空間中「抗逆境」形態之研究─植物逆環境反應機制概念之轉化與操作 | ||
90 | 王為河 | 王信弘 | 建築形塑下的框形與框意 |
89 | 王為河 | 黃俊傑 | 真實–再現–擬仿:個人美學空間形式探討 |
林義忠 | 裝置建築:區域形式與意識轉化之演意 | ||
黃意珊 | 感官空間:人、空間、環境的對話 | ||
錢思程 | 「對」空間:一種相應性生態的空間關係 | ||
呂理煌 | 吳仕捷 | 場域─關於『土地場』的現象探討 | |
林志宗 | 扣ing─空間/場域/事件 互動之探討 | ||
吳宜晏 | 「遊」離─自我建築空間特質之界定 | ||
嚴賜英 | 空體─空間原存在的動力 | ||
張登堯 | 從操作體驗論述域內─域外( insideout-outsidein) ─ 之創作報告 | ||
吳佳益 | 八分之一─一天中的三個小時 | ||
88 | 王為河 | 陳彥如 | 弧面空間的延.展 |
呂理煌 | 許海青 | 空間與環境的對話─以台南藝術學院木工場東側區域為例 | |
87 | 王為河 | 王定國 | 關於多面空間的構成 |
呂理煌 | 黃奕智 | 棲息、孕育─建築養殖場 | |
徐昌志 | 沌敧 |